追逐热点要慎重
讲述者 王有光 (现为厦门金尚中学副校长,1979年参加高考。)
我当年的高考成绩,离本科线差了2分,选择了集美师专。当时,我记得集美师专的化学专业比较热,我差点报考化学,后来听说英语专业缺人,我赶紧报考了英语。因为我当时的英语还不错,毕业后也顺利留在岛内任教了。实际上,当年很热的化学专业,很多人没有办法留在岛内。
对于追逐热点,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谨慎,因为热点在毕业后是有可能变化的。上世纪80年代,金融、财政专业很热,实际上后来人才需求逐渐饱和了,而当时很冷的专业,像机械,毕业后人才却比较吃香。
因此,填报志愿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。
要清楚将来想干什么
讲述者 李天 (1995年参加高考,考取某电子工程学院软件专业,现为某软件公司研发部经理。)
说起来好玩,我当时报考志愿也是跟风,当时听说外贸专业很吃香,出来可以赚大钱。于是,也就在本二批的第一志愿报了外贸专业。其实,我本人性格比较内向,口才一般,外语口语也不行,并不适合做外贸这一行。而我的理科学得不错,数学、物理都还行,其实做技术工作还是不错的。
结果,很有戏剧性的是,我还是被杭州某高校外贸专业录取了,入学报到时,学校说外贸专业的学生还可以转专业。结果,当时我赶紧转成计算机系的学生。
现在回头看,其实要清楚将来想干什么、能干什么,是非常重要的。我一直在软件行业做,后来,还读了软件工程学硕士,自己的专长也得到了发挥。
毕业了再择行,就落后了
讲述者 王迪(2003年参加高考,去年毕业,现就职于厦门职业经理人协会,担任专职秘书。)
2003年高考,我对要报考的专业并未有很多的自我考虑。
经过大学四年,毕业后,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,我将会考虑如下的一些因素:1、性格。现在看高中毕业后,就开始思考未来所期望的生活就显得不早了,等毕业了再重新择行,就显落后了。
2、择校。能上一本的,选择面较大,结合自己专业的同时,选择品牌;二本的学校大都差不多,我会更加看重专业与性格的匹配度,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,没必要太追求公认的好专业,追求的人多了,毕业以后竞争就大了;三本看城市,三本的学校能够走出自己城市所在区域的也就那么几所,大多数还停留在自我城市之中。如果要报三本的学校,我将会选择未来可能生活的城市,这不但有利于增多你未来发展的人脉渠道,也更能丰富你工作之后的生活。
邱华明/文 张向阳/图